起床就排隊買口罩? 3招避免防疫帶來焦慮

諮詢/詹佳真(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)、張本聖(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)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,不少民眾擔心被感染,加上買不到口罩,也感到焦慮無助,有些長輩甚至把自己關在家裡、足不出戶。究竟該如何檢視自己是否「過度焦慮」了?又該如何緩解其伴隨而來的負面情緒呢?
焦慮是包含了擔心、緊張、恐懼等的一種情緒統稱,而過度的焦慮,不僅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、認知和經驗上的扭曲,還會帶來軀體上的不舒服,像是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手心出汗、眩暈、腸胃不適、失眠等。
在大腦中,杏仁核和海馬迴是處理壓力反應的兩個重要部位。杏仁核主要處理害怕和威脅的情緒,而海馬迴則與記憶有關,因此,當人受到強大的壓力時,壓力產生的害怕與威脅感受,會刺激杏仁核,而海馬迴會負責將這個記憶儲存起來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,杏仁核和海馬迴接受到刺激(把疫情現況災難化)後,自律神經系統會被活化,當交感神經被活化,就會在全身產生心跳加速、呼吸加速、血壓上升、肌肉緊繃等現象。這樣的機制若過度敏感,可能導致負面結果,抑制理智思考,導致焦慮症的病人復發。
2003年SARS疫情殷鑑不遠,如今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-19(俗稱武漢肺炎)疫情,同樣都是新型冠狀病毒,自然容易觸發某些本身就比較容易焦慮的族群。詹佳真醫師提醒,一般民眾可能會受到過去SARS恐慌經驗的影響而過度反應,處在過度焦慮恐懼的情緒狀況。建議不要過度關注相關訊息,一切應以疾管署公布的訊息為依據,做自我保護的參考。
第1招
先接受焦慮情緒 再轉移注意力
其實,截至2月21日,新冠肺炎在台灣僅有零星的社區感染個案,因為擔心被傳染而不敢出門,或沒有戴口罩就會焦慮不安、深怕被傳染,都是過度焦慮擔憂,該如何緩解這種緊張情緒?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張本聖副教授建議,與其一味告訴自己不要焦慮,倒不如先讓自己接受這種焦慮情緒。
「因為當你愈告訴自己不要緊張,你反而會愈緊張,避免壓力反彈產生皮球效應,當發現自己會焦慮擔心時,應告訴自己『在這種時候,會焦慮緊張是正常的,沒什麼!』再試著降低擔憂的情緒,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,像是如何讓免疫力變得更好?或是把注意力放在本來就該做的事情,不要無限放大疫情的影響力。」張本聖副教授說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大家健康雜誌》2020年3月號】
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的大家健康
- 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,或大意內容相同、類似的文章
- 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相關之內容
- 發言涉及攻擊、侮辱、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、社會正義、國家安全、政府法令之內容,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
- 請勿以發文、回文等方式,進行商業廣告、騷擾網友等行為,或是為特定網站、blog宣傳,一經發現,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
- 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,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、報導或相關連結
- 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
- 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,且未經證實、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、不實謠言等
- 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(圖片)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、商標、專利等權利;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,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,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