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親友不願意去諮商,怎麼辦?

「我覺得我跟我的老公婚姻出了問題,但我老公不願意去諮商,還說那是有病的人才去看的。」
「我的室友說他想自殺,我覺得他好像生病了。每次聽他說話,我都壓力很大,但我不知道怎麼開口,要他接受幫助。」
「我的小孩都不去學校上學,可以請心理師來家裡跟孩子談話嗎?」
「我覺得我們家最有問題的,其實是我媽。如果她不要控制欲那麼強,我們大家也不會這麼痛苦,心理師,拜託你,可以叫我媽改一改嗎?」
「孩子的防備心很重,你可不可以跟他說,你只是個跟他聊天的大哥哥,他可能會比較願意說話……」
「我們公司裡有一個麻煩的員工,他常常脾氣很暴躁,我們覺得他心理有問題,我們公司出錢要他去諮商,他也不願意,覺得是被公司針對……」
最近這幾年,諮商在社會上的接受度漸漸提升。在我們諮商所的經驗中,漸漸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把這當作一個自助助人的資源,也想推薦給身邊的人。但在這個「邀請」的過程中,遇到了一些困難。
以下,想與大家用三篇文章,分別談談幾個面向:
第一,諮商的基本觀念。
第二,不願諮商的常見信念。
第三,如何邀請的具體建議。
首先,先談談諮商的基本觀念。
一、諮商必須要當事人有意願
很多人對諮商的想像是:「我有一些困擾→心理師給我一些建議與技巧→我的問題被解決」。我稱之為「販賣機式的諮商」,也就是給了錢,投了硬幣,就會有飲料。
在這樣的想像裡,往往把心理師想像成一個全能的存在,過度理想化了諮商或心理師。
當然有些時候,諮商的確能夠給一些明確的答案或建議。也有少數的人,是談了兩三次之後,盲點被看見,任督二脈被打通,就知道回去之後該如何自助。
但這種奇蹟式的改變,非常少見。大多數的時候,諮商並沒有辦法給你特效藥般的改變。而是諮商師與個案兩人,都在某種程度的困境中,一起掙扎,一起努力,一起想辦法找路突破。
有人會說:「為什麼沒辦法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呢?」「難道心理師經驗這麼豐富,就不能給我一個正確的建議嗎?我會努力去做,這樣我就會好起來吧!」
我的回答是:「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」
每一個人的資源,以及每個人的困境,也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所以心理師需要花一些時間認識你,才知道用什麼方式陪著你,最適合你。
當然心理師的角色很多元,心理師有時像是教練,提醒,甚至教育你;有時像是智慧老人,幫你點出盲點;或像是個陪伴者、聆聽者,陪著你在困境中前行;有時候像是你的爸媽,讓你又愛,甚至讓你又恨,讓你重新再當一次小孩。而兩人其實就是在這諮商關係中,掙扎,並一起想辦法努力前行的。
話說回來,正因為那是個案與心理師兩個人「一起同行」,而非「心理師好棒棒,給了好建議,個案就神奇的改變」,所以個案本身的相信、投入、冒險、嘗試、修正諮商方向,也會變得非常重要。
在這樣的比喻中,簡單整理以下幾個重點:
◎諮商並不是特效藥,而是一段逐漸改變習慣的成長旅程。
◎諮商必須在當事人「有意願改變」的前提之下,「為自己」負起改變的責任。
◎諮商沒有一套絕對的SOP。而是心理師認識每一位當事人,雙方共同討論、努力,才能找到最適合當事人,具個人化的做法。
回頭看看前面例子中,那些要先把當事人「騙過來」,甚至「假裝自己是大哥哥」,這種在「當事人不知情」的情況下,讓他進行諮商,是絕對行不通的。
所以,怎麼邀請沒有意願去晤談的當事人去諮商,也就變得格外重要。
二、邀請的困難,是你了解對方的切入點
接著,我們談談如何「邀請」沒意願的人去諮商。
在我的經驗裡,「邀請」這件事,之所以會很困難,大概分成兩大原因:
第一,是對於諮商本身的不理解、想像,進而造成排斥。
第二,是對於你「邀請」的方式,產生反感。
我主要想談的是第二部分,不過,或許你會發現:「邀請當事人去諮商的困難,正是你們平時互動的困難。」
怎麼說呢?大多數的人想要邀請身邊的人去諮商,不外乎就是看到一個人受苦,很想幫忙他;但更多的是:「這個人讓我很困擾,如果他改變了,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。」
所以很容易在我們與這個人談話,請他去諮商時,不自覺地就會傳遞出一種感覺:「是你有問題,所以你需要改變」。
但沒有人喜歡被當成是「有問題」的人。而且,當一個人感覺到被指責時,自然就會升起防衛心,這是人的自然反應。
例如,當媽媽對孩子說:「你脾氣很差,你要不要去諮商,改一改你的壞脾氣?」
孩子一聽,覺得被媽媽指責,關起房門,不想再跟媽媽說話,更不用談後面要介紹給他的諮商。
太太對先生說:「你不要一遇到問題就逃避,這樣怎麼解決問題?不然這樣好了,我們去找婚姻諮商師,你把問題說出來,我們一起解決。」
先生聽了,頭也不抬地繼續滑手機。
因為先生害怕,諮商只是多了一個人指責自己哪裡又做錯了,而自己是那個「要被改變、有問題的人」。這也是他平時與太太溝通時,最不舒服的點。
或許,你語氣極盡溫柔,盡可能地不讓對方有壓力,但是你那種「我想幫你」,容易給當事人感覺「你需要被幫助」,也容易產生「我高你低」、「我沒問題,你有問題」的感覺,這都是有可能讓當事人覺得不舒服的。
或許你會在這個「邀請」的過程中,感覺到挫折。但有沒有可能,那是因為你邀請的方式,無意中讓對方升起了防衛心,反而讓對方更不願意接受你的建議?
當然,這並不是要指責你,或怪你做得不好。反過來,順著這樣的思路,我反而是想幫助你去思考,透過一個人「不願意」來諮商的理由,反而成為你了解對方的一個切入點。
所以當你在「邀請」的這個舉動中遇到困難時,別灰心,或許這是讓你可以正視問題的第一步,也是你們開始改變的起點。
後面,我將會舉出幾個不願諮商的常見信念,幫助你理解大家是怎麼想的。或許我們就能很巧妙地避開這些「地雷」,更順利地邀請身邊的人接受諮商。
三、小結
諮商必須是要在當事人有意願的情況下,才能夠接受服務。
當被邀請的人不願意改變時,先退後一步,看看這一份「不願意」,並讓這份「不願意」成為開始改變的起點。
看更多好書內容
- 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,或大意內容相同、類似的文章
- 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相關之內容
- 發言涉及攻擊、侮辱、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、社會正義、國家安全、政府法令之內容,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
- 請勿以發文、回文等方式,進行商業廣告、騷擾網友等行為,或是為特定網站、blog宣傳,一經發現,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
- 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,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、報導或相關連結
- 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
- 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,且未經證實、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、不實謠言等
- 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(圖片)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、商標、專利等權利;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,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,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