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黃金新機會來了?

最近我老是聽到這個訊息:現在是台灣失落30年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,要好好把握!
今年以來台北出現的一些活動,讓許多人有了這個信心。首先看科技界。10月初,英特爾CEO羅伯特.斯萬(Robert Swan)首次率領一級主管來台,並與許多企業家餐會,包括施崇棠、苗豐強、梁次震、卓桐華、何春盛等都出席了。
何春盛建議他,如果要保證英特爾在未來30年成功很簡單,只要在台灣設立一個AI與物聯網的研發中心。因為中美貿易戰,台商回流台灣投資已6000多億,知名外商也不約而同增加對台投資,台灣的角色將出現巨大變化。
再來看教育界。潘思亮觀察到,過去十幾年來幾乎都直奔大陸、不來台灣的美國知名大學校長、學院院長,近來紛紛訪台。他就接待了曾經就讀的兩個美國名校院長來台。原因是,中美關係緊張已使留學美國的大陸學生大幅減少,大陸企業家對美國大學的捐款也減少。這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重視台灣,紛紛來台募款或招生。
台灣的金融界最近也忙得不可開交。財政部今年8月釋出台商資金回流減稅誘因,最低稅率只有4%,已讓台灣的銀行、投信、證券、會計師事務所,甚至創投界,無不瘋狂辦論壇、講座,回響頗熱烈。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形容:「聽眾擠爆會場,以前辦講座從沒來過這麼多人!」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形容,「這是近30年來,台灣金融界最強的一波資金活水。」
企業家們這麼興奮,反映出台灣實在悶太久了。
今年是1949年國民政府從大陸遷台滿70年。當創刊於1986年7月的《遠見雜誌》,今年5月開始著手規劃創刊400期系列報導時,就把回顧台灣70年發展當成重要主軸。這是艱難的題目,不易進行。這更不是花俏的時事題,可能吃力不討好。但我們認為,這是對此刻的台灣重要的題目。我們必須了解,走過從前,我們現在在哪裡,也才能知道,迎向未來,應該加強哪些方向,要往哪裡去。
司徒文、野島剛比台灣人更愛台灣
為了這個專題,《遠見》進行兩大關鍵調查,詢問上市櫃負責人與一般民眾,對70年來台灣變遷的看法。總體來說,不管是一般民眾或企業主,都有一種「最好的時代已過去,未來還會比現在差」的悲觀感。兩個族群最肯定的總統還是戒嚴時代的蔣經國;最肯定的行政院長、財經官員還是孫運璿與李國鼎。
為了解台灣變遷,採訪團隊訪問超過100人,包括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。當20多歲的同事努力聽著他94歲的鄉音,畫面十分有趣。
我們訪問超過十位把台灣當成自己家的外國人,從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、日本記者野島剛,為什麼比大多數台灣人更愛台灣?
最終,我們提出一個主張,如我寫下的這段話:
1986年7月《遠見雜誌》創刊。當時的封面故事是〈在世界的地圖上,找到台灣在哪裡?〉
如今,《遠見雜誌》400期系列報導。在世界的地圖上,卻看到兩個台灣。
一個是備受外國人稱讚的台灣軟實力;一個是經常丟臉到國外去、愈來愈破敗的台灣硬實力。軟強、硬弱,讓今日的台灣,變成「雙面台灣」!
整個專題就在分析,台灣為什麼會變這樣?最後提出,目前是再次發展硬實力的黃金新機會,台灣如何掌握?
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的遠見
- 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,或大意內容相同、類似的文章
- 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相關之內容
- 發言涉及攻擊、侮辱、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、社會正義、國家安全、政府法令之內容,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
- 請勿以發文、回文等方式,進行商業廣告、騷擾網友等行為,或是為特定網站、blog宣傳,一經發現,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
- 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,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、報導或相關連結
- 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
- 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,且未經證實、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、不實謠言等
- 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(圖片)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、商標、專利等權利;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,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,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